據流體展,針對京津冀、東北等地的暴雨洪澇災情,8月7日上午,國家防總、應急管理部等部門繼續進行了視頻會商調度。總的來看,全國降雨較前一階段有所減弱,但松花江的拉林河等多條支流出現超保超警水位。
高強度暴雨對于城市水環境會帶來哪些沖擊?相關部門能夠做哪些具體工作來抵御這些風險?暴雨過后的水環境恢復哪些地方仍需注意?本報記者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陳彬進行了專訪。
陳彬
北京師范大學教授,北京師范大學生態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。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,入選北京市首批卓越青年人才計劃。長期從事環境生態系統工程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,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、中歐國際合作重點項目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、863計劃重大項目子課題等一系列項目。
中國環境報:根據中國氣象局消息,剛剛過去的7月共有8次暴雨過程影響我國。高強度暴雨,對于城市水環境會帶來哪些沖擊?
陳彬: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極端降雨強度、頻次增加,我國洪澇災害發生次數顯著增多。水利部《中國水旱災害公報》統計,自2006年起,我國每年有100個縣級以上城市遭受洪澇侵襲,大中型城市出現的“暴雨頻發”且“逢雨必澇”現象愈演愈烈,逐漸成為我國一種常見的城市病。
當城市因降雨發生洪澇災害時,將對城市水環境造成多方面的破壞,同時也會給城市水環境管理帶來極大挑戰。首先,洪水的沖擊力會直接作用于城市水環境。洪災會造成城市水土流失、河水外溢及河岸、濕地等水利設施的損毀,致使土地貧瘠,河流功能衰減、湖泊萎縮、耕地沙化,導致水資源浪費和破壞,吞噬城市水環境安全防線。
其次,并發的澇災會繼續侵蝕城市水環境。城市的用水和排水系統是緊密相關的,澇災害發生時,城市排水系統會超負荷運行,導致排水不暢,會造成城市供排水網絡的全面癱瘓。
另外,洪澇災害均會引發城市水污染,造成病菌、寄生蟲、工業廢渣廢液、化肥農藥等污染物質在城市中擴散,污染城市河流、湖泊、濕地及地下水。
此外,城市洪澇災害存在較強的跨系統、跨區域的外溢效應,一旦發生,沖擊就不只局限于水環境,城市的大氣環境、土壤環境及城市各行業都會受到并發影響。
中國環境報:在降水前和降水中,相關部門可以做哪些工作來抵御這些對水環境的沖擊?
陳彬:城市洪澇災害不止會影響城市水環境,還會帶來環境污染、生態破壞、交通擁堵、救援阻滯、地下空間淹沒等多重風險。因此這項應急工作需要城市中各個部門的統籌規劃、多方配合,才能全面應對。
其中,氣象部門需要實時監測氣象情況,及時更新準確的暴雨預警信息,向有關單位及公眾發出警示,并針對可能的暴雨事件,提前預測降雨量、持續時間和可能的影響范圍,為其他部門的決策提供數據支持。
城市建設和交通部門需要及時發布交通阻塞信息,引導車輛繞行避讓易澇區域和洪水道路,并采取措施確保交通疏導和緊急救援的暢通。
應急管理部門和緊急救援需要提前做好暴雨應急預案,組織演練,提高救援和應急處理能力。在暴雨期間,強化與水利、排水、市政、遞路、消防等專業防汛搶險隊伍建設,建立搶險隊伍應急調動機制,及時啟動應急響應,協同做好防汛搶險工作。
水務及生態環境部門需要加強排水設施的管理和運行,盡快打通“斷頭管”和河道阻水點,保障排水防澇通道通暢。及時清理堵塞物,防止排水設施失效。加強對污水排放的監管,防止暴雨時污水泄漏污染環境。
媒體和宣傳部門需要向公眾傳遞暴雨預警信息和應對指南,引導市民做好應對措施,可通過手機APP、微信小程序等應用向公眾發布實時預測、預警數據。同時,實時收集受災區照片、地理位置、受災人群信息等,及時更新調整應急救災方案。
但從根本上,還是需要提升城市洪澇韌性,通過預防、減輕、應對和恢復等措施,減少洪澇災害的損失,并在災后能夠迅速回歸到正常的運轉狀態。主要措施包括:全面厘清城市供、排、凈系統問題,健全城市洪澇防御工程,提高環境生態應急管理能力;全周期地識別洪澇帶來的系列風險,完善應急預案系統建立健全洪澇應急預案,構建城市洪澇風險傳遞網絡,加強洪澇監測與預警系統建設;通過搭建應急救援隊伍信息化管理平臺,制定市場化應急救援費用補償辦法。
中國環境報:暴雨退去,水環境逐漸恢復。在此階段,從城市水環境管理方面看哪些地方仍需注意?
陳彬:在暴雨后城市水環境往往處于脆弱狀態,此時應該及時修復受損水利設施,開展持續的水質監測,逐步恢復城市水體、植被和生態系統。更重要的是,要全面從各方面提升城市水環境,以增強城市抵御未來洪澇等自然災害的韌性。
第一,需開展供排水系統恢復工作。在暴雨期間,城市基礎建筑可能受到破壞,城市排水系統可能面臨過載。在暴雨退去后,要全方位辨識城市河道水系、排水管網等城市供水及排水系統網絡在城市用、排、蓄、調等主要過程易失效節點,展開全面修復工作。
第二,需開展水質監測工作。全面覆蓋氨、氮、磷、重金屬、難降解有機物等多種污染物,明確其在雨水、地面、排水管網、河流湖泊及地下水中的轉移過程,持續進行水質監測,及時發現和評估水體的污染情況,以便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。
第三,需開展水體及綠地修復工作。針對受到暴雨沖擊的水體,如湖泊、河流和水庫,需要進行適時的修復工作。清理淤泥、修復岸線,恢復水體的自凈能力和生態功能。在暴雨退去后,需要積極修復城市綠地,倡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,以減緩未來城市洪澇和提高城市的水文循環能力。
第四,需開展全區位生態恢復工作。城市洪澇可能對周邊的自然環境造成破壞。為了增強城市水環境的韌性,在暴雨退去后,需要加強對城市周邊生態系統的恢復,以提供更好的自然防御能力和水體凈化能力。
來源:中國環境